2022-10-14
單病種上報不僅是單病種質量管理工作的開始,更是國家對醫療機構醫療行為過程監管的體現,如何提高單病種上報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成為醫療機構醫務管理者現階段的一門重要 “必修課”。
三大因素促使醫院日益重視單病種上報隨著國家對醫療質量安全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單病種上報工作的高效運營已經成為醫管界共識,三個關鍵因素促使醫院越來越重視單病種的上報與信息化管理。
一是連續的國家政策驅動。國家衛生健康委自2009年發布第一批次單病種質控指標的通知,到今年5月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關于進一步做好單病種質量監測數據填報工作的函》,十余年的時間,國家監測病種已從6個擴增到55個,上傳至國家單病種質量管理與控制平臺的數據也將是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等級醫院評審的數據來源,使單病種數據上報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二是大量且繁雜的填報項目。國家單病種質量管理與控制平臺目前有55個需要上報的病種和手術清單,共計7000余條上報字段。主要從質量控制和資源消耗兩大維度對每個病種制定了眾多監測指標,各指標數據來源多樣,且同時要求了病種數據具體報送時間,使單病種上報工作繁瑣而緊迫。
三是醫院、醫務、醫生均在單病種管理上存在一定負擔。醫院層面,需統籌關注上報病種是否覆蓋全面,上報數據是否準確及時;醫務層面,病種涉及科室多、病人基數大,上報審核工作繁重;醫生層面,質控意識薄弱,診療行為規范性待提升,且醫院的既有信息系統只能抓取到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醫療費用這“一頭一尾”的數據,中間數據只能依靠手工填報,上報負擔重。
應對上報工作難點,如何做好單病種管理?除了完善的單病種質量管理組織架構,以及通過跨部門協作建立的單病種數據上報流程等,部分醫院已依托信息化手段,實現單病種的智能化管理。
病種上報率達98%依托AI實現單病種智能化管理某三甲醫院于2021年5月上線基于AI-CDSS的惠每單病種質控/上報系統,根據醫院單病種實際情況,逐科進行病種上報指標數據采集調研,逐步實現單病種上報系統與HIS系統鏈接功能。此外,在進行單病種數據智能化上報的同時,實現病種關鍵環節指標數據可獲得性,為提高單病種環節質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該院醫務專家表示,上線AI系統后,醫務部門要先于臨床醫生熟知系統的架構、功能,如惠每單病種上報系統的病歷查詢、上報狀態查詢、各個圖標的含義、上報失敗處理等;還要了解系統對于臨床醫生來說操作是否便捷、數據抓取成功率與準確率等相關情況;對于系統的統計功能也要熟練運用,實時關注上報趨勢和結果,并定期做好病種層面和科室層面的數據匯總;合理提出需求,持續優化系統。通過多方協作,提升單病種上報質效。
惠每單病種上報系統的病種上報要求提示
隨著AI系統的不斷優化與熟練運用,該院臨床醫生的醫療行為更加規范,單病種整體管理成效也尤為顯著,且臨床病種上報耗時大幅縮短,上報效率顯著提升。
例如,相對簡單的病種以往上報時長約20-25分鐘,應用AI最短可在2分鐘內上報1例;相對復雜的病種以往上報時長約35-40分鐘,現在僅需8分鐘左右。而在病種上報率方面,以“社區獲得性肺炎(成人)”為例, 全院2021年病例上報率月均值為93%,月上報率最高達98%,在AI的助力下實現應報盡報。此外,通過應用惠每單病種質控/上報系統,該院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已完成122,835例的單病種病例上報。
某三甲醫院2021年成人肺炎病例上報率情況
該院醫務專家總結到,單病種管控不僅僅是數據上報的問題,還要應用AI系統監管病種診療質量,但職能部門不是“二傳手”,只管平臺搭建,要做有溫度的管理者,與臨床醫生保持良好的交流溝通,傳遞出系統的優勢特點,消除臨床醫生對信息化系統的抵觸心理,推動雙方能更好的配合完成上報工作。
成為我們的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