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1
隨著《疼痛綜合管理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推進,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遴選出的試點醫院將從2月起正式執行疼痛綜合管理流程,為全國醫院形成可推廣的經驗和路徑。在實施階段,試點醫院需在門診、急診和住院環節給予患者規范的疼痛診療服務,對智慧化手段的應用也將更加廣泛。
01
醫院參與遴選的“硬實力”與“軟實力”
之所以推動醫院開展疼痛綜合管理,一方面是我國疼痛患者基數大,慢性疼痛患病率已超過30%。疼痛管理是ERAS(加速康復外科)的重要組成,通過有效鎮痛可加速住院患者康復,減輕疾病負擔。另一方面是醫院的疼痛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以無痛胃腸鏡為例,美國的無痛內鏡比例超過98%,我國的比例約50%,且各地水平差異大。通過開展試點,可發揮試點醫院的示范、帶動作用,最終全面實施。
試點醫院已在1月結束遴選,目前試點數量與醫院名單暫未得知,根據遴選條件,試點醫院的等級、科室設置(具備麻醉科或疼痛科)、專業人才、相關疼痛工作指標等5項內容均需滿足相應條件。其中,在科室與人才方面,滿足條件的醫院不在少數。以疼痛科為例,2017年時全國已有2000余家醫院開設。關鍵是第四點的工作指標,如其中的“椎管內分娩鎮痛率”,目前我國平均普及率約30%,但部分醫院仍不足10%。
第五項基本條件“醫院給予必要的人員、硬件和政策支持”,是唯一主觀評價的條件。在這項條件下,醫院若有相應的績效獎勵制度、信息化建設等或可成加分項,也體現醫院的“軟實力”。如不僅建立相應的組織架構與管理制度;在疼痛管理信息化建設上也有積極探索,可面向所有住院患者,借助智慧化手段動態提示疼痛評估或客觀評價患者疼痛程度等。
試點工作開始后,可以預見各地將出臺配套政策推進工作,在專項收費、績效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強保障,也會激發試點醫院積極性,根據國家制定的方案進一步完善人才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和信息化手段,提升院內疼痛管理水平。以2019年開展的分娩鎮痛試點為例, 193家試點醫院椎管內分娩鎮痛率從2017年的27.52%上升到2020年的53.21%;疼痛評分使用率也持續提升。
02
“規范化疼痛評估”成常規項目 AI助力動態評估
根據《方案》制定的門診、住院管理流程,疼痛評估是實施流程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環。尤其是在住院場景下,醫院應將規范化疼痛評估作為入院評估常規項目,并有覆蓋診療全過程的疼痛評估、處置。由于試點工作的“終極”目標是在全國推進,“規范化疼痛評估”或將成全國二級以上醫院的入院評估常規項目。
疼痛評估在臨床實踐中有時限性與節點性要求(如靜脈給藥鎮痛15分鐘后復評),對臨床工作提出較大挑戰。2017年一項多中心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醫院疼痛評分的使用率僅為45.8%。對此,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使病情的動態評估具備現實性。
如同樣要求在入院后動態評估的靜脈血栓栓塞癥(VTE)風險,過去因評估體系繁瑣、難以把握評估節點等難題,臨床篩查率普遍不高。而在國家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信息網掛載的《2021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系列解讀報告匯編提到,上海瑞金醫院借力智能評估,實現 VTE風險提示、預防、治療自動提醒并追蹤實施情況。
這種管理手段在部分醫院的ERAS疼痛管理中也有應用。根據HIT專家網對“惠每科技2022年度產品發布暨用戶大會”的報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建設了多種疾病風險管控工具,通過整合患者在院診療數據,動態預警患者住院全周期疾病風險,并實時提示干預措施。如:全院VTE AI預警與預防干預,ERAS的疼痛管理、營養管理AI流程等,助力醫院提升醫療質量與安全。
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也是《方案》對醫院開展疼痛綜合管理的建議。在AI的動態預警與干預下,有利于彌補臨床行為與指南間的差距,如應用惠每患者疾病風險預警系統的一家三甲醫院的ERAS疼痛管理數據顯示,基于AI提醒評估與實施鎮痛,住院患者入院8h評估率提升至93.8%,鎮痛措施實施率提升至78.9%。
國家對臨床各專業的質量管理布局正日趨完善,隨著《方案》的推進,醫院必將不斷加強疼痛管理體系的建設,也將催生更多的疼痛科與疼痛醫師專業人才,幫助患者及時獲得疼痛診療服務,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
成為我們的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