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1
2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2023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及解讀。在最新的10大改進目標中,有8項來源于2022年目標,新增“降低住院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率”、“提高四級手術術前多學科討論完成率”2個目標,調出的2項目標將作為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標繼續推進。
01
新增目標為年度突出薄弱環節
更加關注手術質量管理
2023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中的8項沿用目標,均是對醫療質量安全影響重大、行業高度關注、具有進一步提升空間的目標,需要行業堅持不懈的推進有關工作。新增的2項目標則是根據既往監測發現的突出薄弱環節,調整為質量工作關注的重點。
如新增的“目標四 降低住院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率”,是行業通用的反映手術質量安全的指標之一,《2021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手術患者住院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在三級公立綜合醫院中由2016年的0.62%逐漸提升至2020年的0.78%,需加強改進。該指標納入年度改進目標后,將重點關注住院患者進行開放手術、介入治療及內(窺)鏡下治療性操作在手術當日、術后 24 小時和 48 小時的死亡情況。
另一項新增的“目標七 提高四級手術術前多學科討論完成率”,來源于《醫療機構手術分級管理辦法》規定的“醫療機構四級手術開展前必須進行多學科討論”。四級手術術前進行多學科討論有助于匯聚各專業的技術力量,綜合評估患者的風險/獲益比,制定全面的診療計劃及手術風險防范處置最佳方案,從而最大程度降低手術風險和并發癥發生,保障手術質量和醫療安全。由此看來,目標七與目標四存在一定關聯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前印發的《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操作手冊(2023版)》中,四級手術的定義被修訂為:風險高、過程復雜、難度大、資源消耗多或涉及重大倫理風險的手術。醫療機構應當定期組織評估術者手術技術臨床應用能力。
在2023年目標中,調出的2項目標為2022年目標的“目標四 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與“目標八 降低非計劃重返手術室再手術率”,已分別作為醫院感染管理專業、肝臟移植專業的質控工作改進目標繼續推進。
02
各專業改進目標增至45個
首次納入罕見病專業
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印發十大年度改進目標的同時,發布了2023年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標,共覆蓋40個專業的45個目標。其與2022年各專業目標相比,在數量上增加了4個專業、5個目標,在具體目標上則發生較大調整。
2023年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標(自制表)
其中,新增的4個專業主要為:放射影像專業、罕見病專業、核醫學專業、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首度納入罕見病專業的“提高罕見病的規范診斷和治療率”,旨在改善我國罕見病漏診誤診率高、診療質量良莠不齊的現狀,首批納入的5種罕見病為:DMD杜氏肌營養不良、卟啉病、Gitelman綜合征、肺泡蛋白沉積癥、轉甲狀腺素蛋白淀粉樣變心肌病,明確醫療機構要重點加強對罕見病多學科診療體系建設,并建立轉診機制。
此外,國家衛健委在“病案管理專業”中新增了目標“提高手術相關記錄完整率”,推動醫院更加重視手術記錄的書寫。手術相關記錄完整是指在接受手術治療的出院患者病歷中,手術醫囑、術前討論結論、手術記錄、手術安全核查表等手術相關內容符合《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要點》《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等文件要求。該指標通過監測醫療機構手術相關記錄的完整性與一致性,規范醫療行為,保障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
目前,國家衛健委已連續兩年發布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標,通過保障目標的科學性、時效性、可行性,以此為切入點開展系統改進工作,推動整體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提升。
成為我們的
合作伙伴